【本文作者为营口市鲅鱼圈区检察院干警 刘晓蕾】
转眼间,已从检十余载,十年岁月记录了自己检察人生的一路成长,从第一次翻阅那黄色封页的卷宗,提讯犯罪嫌疑人的斗智斗勇,撰写数百页的审查报告,公诉席上唇枪舌剑维护正义;到第一次接触控告申诉工作,每天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信访人,面对着一张张焦虑的面孔,看着那一双双饱含希望的眼睛,听着他们讲述不同的故事,记录着他们所希望解决的诉求。
一开始,我还不太适应从单纯的刑事办案到接访的角色转变,感觉无论如何耐心细致地释法说理,好像都收效甚微。后来,我有了新的认识,尝试着从信访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始读懂了群众语言,群众需要的不仅仅是谈法理,更需要谈情理;他们不仅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需要我们的认同和理解,需要我们妥善化解矛盾的信心和决心。
记得那是暮秋的一天清晨,天气寒冷,12309检察服务中心迎来了一位六旬老人,她微微佝偻的腰身、不停颤抖的双手,透射出生活的心酸和无奈。
这位六旬老人叫刘某华,是一起交通肇事案的被害人家属,其自幼残疾,无劳动能力,与丈夫梁某某均是低保户,依靠梁某某卖菜维持生活。二人唯一的儿子早年离异,几年前因车祸导致右腿骨折,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开三轮车拉客为生,一天仅能挣40多元钱,每个月还得负担孩子500元的学费。老人含着泪对我们说:“那天傍晚,我如往常一样等着丈夫回家,但没想等来的却是医院打来的一通急救电话......”近6个月的住院治疗,刘某华东挪西借了大笔医药费,也没能挽回丈夫的生命,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就这样夺去了家里的顶梁柱。肇事车辆没有交强险,驾驶人也没有赔偿能力,这让刘某华一家原本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困境。
刘某华说,是我们在她对生活充满了绝望的时候,送来了温暖和人生的希望。我们通过创新建立的重大伤亡事故案件专人专办模式,多次到家里进行探访,经调查核实后,依法立即启动救助程序。为确保老人能够尽快得到救助,我们尽可能加快办理流程,在冬日里亲手为老人送上了司法救助金两万元。
案件至此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为更圆满地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我们积极协调她所在地的盖州市检察院,异地协作联合盖州市民政、扶贫部门,为老人进一步落实家庭成员低保续保事宜,继续社会救助,帮助老人走出“阴霾”,开始新的生活。
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心酸和无奈。暮秋严寒中有一种温暖叫“司法救助”,它能帮助需要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法治的温度,把工作真正做到人民的心坎里。我想,这也正是司法救助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