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荣华在打电话,轻声细语地叮嘱对方,“注意身体,调整好心情”,像是和亲人在聊天。“不行!坚决不行!”突然声音提高的同时,电话“啪”的一声也挂了。
▲关荣华同申诉人通话
关荣华是辽宁省检察院第十检察部副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曾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辽宁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辽宁检察机关办案标兵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2020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办案检察官。
“一位案件申诉人要来沈阳感谢我,我坚决不让他来”,她解释道,“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
眼前的关荣华,清秀、瘦弱,笑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很难让人想象她是如何深入复查案件、突破重重阻力,最终推动一起重大刑事申诉案件的改判。
采访是从复查这起申诉案件展开的。她开始了轻描淡写的叙述,仿佛说别人的事。
▲关荣华查阅卷宗,梳理案件疑点
将心比心 让每一位申诉人案结事了
静静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一摞摞厚厚的卷宗,关荣华埋头逐字逐句研究着申诉人的诉求和判决的矛盾点,大脑快速旋转,笔头飞速记录,从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中敏锐捕捉原案中的漏洞和瑕疵。
这起不服法判申诉案,申诉人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实施犯罪行为。
来检察院申诉的群众,大都带着委屈和怨气,心结解不开,难免冲干警们发牢骚。就算干警耐着性子解释,也不顶事儿。从接手申诉第一个案件开始,关荣华在内心就清晰地意识到,比起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案结事了才是群众最大的期盼。
对于经手的每一起案件,关荣华都当作自己的第一个案子来办理,细致审慎,不错过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那个时候经常是加班埋头在案卷里,猛一抬头,才发现天色已经很晚,马路上空荡荡的了”。回忆过往,关荣华感喟。
通过认真阅卷,关荣华敏锐地发现无直接证据证明申诉人到过案发现场、认定申诉人作案的时间存在重大疑问。
案件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还有哪些证据还没弄清楚?关荣华决定亲自走访案发现场去寻找答案。
案件怎么继续查下去,现场到底发生过什么?她知道,决定案件的关键证据就是细节。为了补齐证据,她不想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随即,关荣华又和同事们马不停蹄赶到案发地复核证人,走访了原案侦查、批捕、起诉及审判阶段的承办人,实地查看案发现场地址,测试从案发现场门口到申诉人单位所需时间。
这个案子的办案过程就是一场异常艰苦的鏖战。
经过大量深入细致审查工作,关荣华终于发现了新证据,并依法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法院重新开庭审理此案,最终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意见。
“辽宁省检察院的一纸再审检察建议书让我看到了正义和希望。从今天起,我终于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对关荣华来说,经办过的案子里面,总是不乏这样闪烁司法光芒的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柔情。
你问她,这样办案不累吗?她会告诉你,她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怕麻烦”这三个字。
你问他,这样办案是为了什么?她会告诉你,她希望能够以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让更多的正义得到彰显。
▲关荣华接待来访群众
以心换心 用真情帮助群众打开心结
关荣华从事检察工作25年,在控申部门15年,从基层院遴选到辽宁省检察院的7年也一直从事控申工作。
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关荣华有着很好的群众工作能力,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她总是能和受助人、来访群众聊得到一起,唠唠家常、打开心结,谈着谈着就能走进对方的内心。
她坦言,这些遭遇生活不幸的人怀着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来到这里,他们有的心平气和,有的脾气暴躁,目的都是要在这里讨个说法。关荣华清楚记得自己刚踏进控申工作大门带她的老同事嘱咐说,做信访工作,首先要学会耐心倾听,真正解决群众问题,还需要有大局意识和司法为民担当。
打开申诉人的心结、做到案结事了,成为关荣华的“心结”。
接访过程不仅仅是风平浪静,也有暴风骤雨。
2016年办理的赵某某不服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申诉案,申诉人讲到,“检察院不起诉,虽然说明我没有犯罪,但当年检察院开着警车把我当成贪污犯从单位拉走,让我在单位里一直抬不起头,心里堵得慌”。
看着满脸通红、情绪激动、口干舌燥的信访人,考虑到他年龄偏大,担心因天气炎热而情绪又过于激动造成脱水,关荣华为信访人递上了茶水,信访人接过水之后,情绪逐步稳定了下来,接下来的接访过程也变得顺利了许多。
在接访的整个过程中,你会看到群众的表情从最初的激动到平和再到最后逐渐露出了满意笑容,会从中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这份小小的成就感也总温暖着关荣华。
经过复查,依法维持不起诉决定后,关荣华立即与同事塔宁同志到案发地。邀请原办案检察院、申诉人所在单位的人员到场,作公开答复。通过公开答复、释法说理,为申诉人正名,让申诉人回归正常生活。
其实,在关荣华心里,每一个案件的背后,蕴含着千姿百态的人生,各种各样的故事。但她始终认为,每一个案件背后隐含的是当事人对公正最朴素的期待,要兼顾情理法,让每一个复查都经得起事实、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
去年,陆某某不服法判申诉案。她和其他检察官通过四级检察机关联合公开听证,让申诉人敞开心扉、讲明诉求,让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最终解开了申诉人30余年的心里疙瘩。
一次次看似举重若轻的安抚、化解,体现的是以心换心、以人为本、人性接待的工作理念。
▲关荣华作为承办人参加公开听证会
以心倾心 用真心帮助被害人渡过生活难关
关荣华有着一颗维护公平正义的赤诚之心,她还有着一名女检察官独有的细腻柔情,她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社会底层、边远山区、孤儿、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她以司法救助的合力为无数个受过刑事案件创伤的家庭、孩子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2019年4月,关荣华接手全省检察机关司法救助案件审查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关荣华发现,单是救助一家人、发放一笔救助金远不是司法救助的初衷,怎样扩大救助面、延伸救助范围,让被害人真正走出阴影面对生活,才是司法机关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
她说,案件的了结并不是终点,在检察力量能够发挥的最大能量下,切实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的困难,才是检察工作的职责和初心。
在审查铁岭市检察院报送的一起司法救助案时,关荣华了解到,夫妻二人被害后,留下年过七旬的父母双亲和三个未成年孩子,这五个人在案件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除了司法救助外,能不能为这个家庭多争取一些帮扶呢?于是,她建议铁岭市检察院拓宽工作思路,与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通过铁岭市检察院的努力,目前,铁岭市民政局已将孩子认定为孤儿;市残联为两位老人办理了残疾证,享受相关待遇;市教育局为孩子减免了学杂费,一家人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
两年来,关荣华共审查下级院报送司法救助案件350余件。
本着绝不错过一个救助对象的原则,只要符合救助条件,她都会尽全力去为被害人家属申请救助。
2020年,辽宁省检察院党组提出“司法救助工作全覆盖、消灭司法救助空白点”任务后,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督办人,她加大了对下指导力度。下半年,6次到工作开展薄弱的地区进行点对点指导,帮助排查梳理线索。在全省控申干警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全部消灭司法救助空白院。
“我个人的力量有限,检察机关的救助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一直在尝试多扩宽一些渠道、多争取一些支持,能想多少就做多少”,谈起热爱的救助工作,关荣华总是津津乐道,她说,要号召全社会关注并对这些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从根本上解决受害人的困难。
2020年7月份,在辽宁省检察院领导和部门主任的指导下,关荣华和同事们用两周时间,完成了与省教育、民政等九家单位的文件会签,制定了《关于建立完善命案受害者家庭成员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的意见》,细化各职能部门在救助工作中的分工,确立并完善衔接机制、跟踪回访等工作流程,最大化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这一做法得到高检院的高度评价。辽宁省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做法,在全国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朝阳市检察院办理的张某环等人司法救助案,被评为全国优秀司法救助案例。
▲关荣华走访案件当事人,开展司法救助工作
关荣华说,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身边有许多优秀检察官,她们默默奉献、司法为民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她。凤城市检察院周平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用心做事,真诚为民”的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关荣华。她也主动加入到她们的爱心团队,长期为一名司法救助对象的孩子捐资助学。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去年9月,孩子考入省级重点高中凤城市一中。
关荣华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崇高,所以坚持。她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为自己的坚持而自豪。
▲关荣华在省检察院机关2020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二十五年,关荣华就是这么点点滴滴把汗水、心血和青春撒进一桩桩案件、一个个当事人、一项项工作中,换来一件件纠纷的化解、一次次当事人的握手言和、一项项创新工作的推进……关荣华用她的“匠心”和务实“初心”,以自己的认真、细致、严谨,践行了一名新时代检察干警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