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阳,抚顺市望花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自2014年考入望花区检察院以来,先后办理各类刑事案件300余件,从检七年,她从一名刚出校门的“初生牛犊”,逐渐成长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检察“老黄牛”。
“我感觉自己很幸运,因为这一直是我向往的职业。”陈希阳入职时这样说。2014年,陈希阳研究生毕业后恰逢望花区检察院招录公务员,她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考试,随后如愿以偿地开始了期待已久的检察职业生涯。为了这个目标,她准备了很长时间,她立志把七年来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因为热爱,所以优秀。陈希阳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诉人,必须要有“真功夫”。她一直坚持学习,虚心求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一件件小而精、多而杂的案件中,陈希阳不断证明着自己厚积薄发的实力。
七年来,陈希阳认真对待每一个案子,细心捕捉每一个细节,从前期介入到后期庭审,她全力以赴,问心无愧。她说:“既然代表了国家公诉,我就要记住自己的身份和身后的人民群众,让犯罪分子在法庭上服法,维护国家和法律的尊严。这就是我的检察职业荣誉感和法律的神圣感。”
在进检察院以前,初出茅庐的陈希阳以为检察官就像电视剧里那样,凭借知识和智慧破解疑难案件,对犯罪分子穷追猛打,展现检察官维护正义、成熟稳重的气质。但实际工作后发现,基层检察院很少有大案要案,这不免让她心理上产生了落差。
面对一件件不起眼却又极为繁琐的工作,她发挥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始终秉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虚心向老检察官请教,不断积累经验。通过领导和前辈们的指导、帮助,凭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法律功底,她很快适应了检察官助理的工作。几年时间,她先后办理了300余件案子,从未出现半点差错,业务上越来越熟练。
办案中,她始终以耐心细致、以诚相待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位当事人,耐心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获取当事人的信任。通过倾听和询问找准案件的症结所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
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时,当事人双方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考虑到这是一件因邻里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被害人与被告人均为65岁以上老人,两家之间还有亲属关系。冤家宜解不宜结,陈希阳连续七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释法说理,在“和”字上下功夫,尽量用浅显易懂的家常话把法律术语说得明白到位,帮助两家人捋清矛盾节点。终于,被告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及危害后果,同意赔偿相关费用;被害人及其亲属也觉得堵在心头的气消掉了,接受赔偿不再申诉,结束了长达半年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
案件办结后,两位老人特意送来了锦旗,并说:“以前总觉得检察机关是高高在上的,现在看到你,真的觉得检察机关很亲切,就在我们老百姓身边!”
为了使陈希阳尽快进步,领导也开始给她“压担子”,逐渐将一些疑难案件交到她手中。她针对“两抢一盗”等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在锁定证据的基础上,依法打击,毫不留情。在办理一起生产、销售假酒案件时,经仔细研究案情,她认为仍有犯罪嫌疑人游离在案件之外,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引导公安继续侦查,追踪上线。案件线索从抚顺追到北京、再追到重庆,跨越大半个中国,最后将全部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到案,有力打击了侵犯食品安全犯罪,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陈希阳有一个习惯,对于自己办理过的案件,不分大小、难易,都会花百分之百的心思去处理。包括案件的犯罪方法、当事人应对心理、被害人心理诉求,总是记在心里,有空就“过”一遍,在不断的重复中“逼”着自己产生见解、产生办法、产生信心,久而久之,就像在心里放了一叠厚厚的案卷。这样在法庭上,可以比当事人和辩护人思考得更快,更容易掌握主动权,稳操胜券。
这些年她办的案子很多,总结下来有得有失——失去的是没有陪伴家人。孩子出生后到现在,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而对孩子的照顾和辅导只能全交给爱人,每天晚上回家看到的往往都是孩子呼呼大睡的样子,心中多少歉意只能化为在孩子额头的轻吻。
而她得到的,是做到了张军检察长说的“不放纵一个坏人,也不让无辜者受罪”的工作要求。看到自己承办的案件达到了检察办案质效要求,案件质量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陈希阳觉得无愧于检察人的身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担当。正是因为她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在最适合奋斗的年纪,没有辜负青春韶华,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升华。
时光如驹,岁月如流。对陈希阳而言,作为检察人的这七年是幸福的七年,也是成长的七年,更是收获的七年。未来,她要继续激励自己、鼓舞自己、指引自己,争做更加优秀的检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