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眼看辽检

检察日报丨锁定“消失”的当事人

时间:2023-10-24  作者:  新闻来源: 检察日报

近日,《检察日报》09版刊登“锁定‘消失’的当事人一文,内容如下:


锁定“消失”的当事人


王玲 翁婷


苏家屯区检察院检察官利用侦查监督平台调取数据、查找线索。


“筛查出监督线索146条、发现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上游犯罪嫌疑人线索24条、筛查出银行错误数据20余条……”今年年初以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检察院依托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类案监督模型筛查出来的线索,让办案检察官为之一振。


今年4月,该院在提前介入审查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出借的一张其名下的银行卡虽产生大量流水,但未核实到任何被害人信息,因此无法证明犯罪嫌疑人用该卡实施帮助电信诈骗行为,公安机关经过多次查找仍无法找到线索,案件办理一度陷入僵局。


“一筹莫展之际,案件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银行账单备注了‘二类卡’,既然存在‘二类卡’,那么就一定有‘一类卡’。我们将犯罪嫌疑人名下多张银行卡数据进行比对,最终发现该犯罪嫌疑人还隐匿了一张用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银行卡,为成功办理该案找到了突破口。”办案检察官介绍道。找到了关键的银行卡后,检察官又把目光聚焦在被害人信息上,“银行卡转账记录中的账户信息是否就是被害人?”有了侦查方向,侦查人员迅速调取三家银行的数据进行碰撞,对转账时间和转账金额进行反复比对,最终确定了该案上游犯罪嫌疑人信息,进而发现新的犯罪线索。


在调取数据过程中,办案检察官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犯罪嫌疑人供述收回银行卡之后,还频繁发生有被害人向其银行卡转账的情况。经查,这些转入的钱款全部由犯罪嫌疑人自己使用,数额达3万余元,这也发现了隐藏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中的“黑吃黑”现象,即犯罪嫌疑人在收回银行卡后,仍持续收到利用信息网络犯罪获取的非法收益转账,但其并未将赃款上交公安机关,而是选择据为己有。


考虑到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案多发、银行账单排列方式不一致等情况,该院以个案为“小切口”,深挖类案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通过与区公安分局及区内多家银行进行沟通并召开联席会议,获取多部门数据后,有针对性地构建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类案监督模型。该模型通过从侦查监督平台提取的涉案银行卡卡号和转账时间,将其与银行数据库内提取的转账卡号数据进行碰撞,筛查出上游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再通过对多家银行之间的流水数据进行比对,查找出隐匿的用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银行卡线索。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检察官发现涉案银行卡每秒内可产生几十次或几百次转账,导致银行系统数据存在误差,会对影响定罪量刑的犯罪数额产生影响,遂在模型中加入了对银行数据的筛查。同时,检察官在收集数据过程中,通过对数据排列,还发现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案件高发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群体,在对高发人群进行画像之后,将该部分筛查内容加入模型,成功筛查出案件线索。


“我们不断推进‘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检察工作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服务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振兴发展。”办案检察官介绍道,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类案监督模型的构建,有效打破了数据壁垒,使采用隐蔽手段逃避法律制裁的犯罪嫌疑人在大数据赋能监督下无处藏身,提高了法律监督的精准度。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10217144号-1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46号甲 邮编:130022
联系电话:024-86686600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